合同纠纷中的执行程序是指在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法院判决、裁定所确定的义务时,另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确保司法公正和法律效力的重要环节。本文将围绕合同纠纷中执行程序的启动与执行进行简要分析。
一、执行程序的启动
1. 申请执行:当合同纠纷案件经过一审、二审或再审后,若一方未按生效法律文书的规定履行义务,另一方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执行申请。申请执行时,申请人需提交执行申请书、生效法律文书副本及身份证明等材料。

2. 审查立案:法院收到执行申请后,会对其是否符合立案条件进行审查。主要审查内容包括:申请人的资格、执行依据的效力、执行标的是否明确等。符合条件的,法院将予以立案,并通知申请人。
二、执行程序的实施
1. 财产调查:立案后,法院将对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进行调查,包括但不限于银行存款、房产、车辆、股权等。这是为了查明被执行人的财产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执行措施。
2. 执行措施:根据调查结果,法院可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等措施执行。这些措施旨在促使被执行人履行义务或确保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
3. 执行和解:在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也可以协商达成和解协议,通过自愿协商解决纠纷。和解协议经法院确认后具有执行力,有助于减少执行成本,提高效率。
4. 终结执行: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法律规定的情形(如被执行人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法院可以裁定终结执行。同时,对于部分执行完毕但仍有未执行完毕的部分,法院也可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三、结语
合同纠纷中的执行程序是保障法律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从启动到实施,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确保执行活动合法、公正、高效。同时,也应鼓励当事人之间通过协商和解的方式解决问题,以达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以上是对合同纠纷中执行程序启动与执行的简要分析,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