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卫挑拨,是指行为人为了实施犯罪而故意挑衅他人,从而诱使对方先动手,再以正当防卫为借口进行反击的行为。这种行为在法律上通常不被视为正当防卫,因为正当防卫的前提是存在不法侵害且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而非出于非法目的。防卫挑拨往往涉及主观恶意和预谋,因此其法律定性和处理方式与其他类型的防卫行为有所不同。
法律定性
1. 正当防卫与防卫挑拨的区别:正当防卫要求不法侵害是正在进行的,并且防卫者的行为是为了避免或阻止该侵害。而防卫挑拨则是在没有受到实际不法侵害的情况下,通过故意挑衅、激怒对方等方式,促使对方先动手,然后以正当防卫为理由进行反击。因此,防卫挑拨并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其行为性质更接近于故意犯罪。

2. 刑法中的规定:根据中国《刑法》第20条的规定,正当防卫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如果行为人在没有遭受实际不法侵害的情况下,故意挑逗对方,诱使其先动手,然后以正当防卫为借口进行反击,这实际上构成了对法律精神的违背。对于此类行为,法律通常不会予以保护,而是视其为故意犯罪的一部分。
法律后果
对于防卫挑拨行为,一旦被认定,不仅不能得到正当防卫的法律保护,行为人还可能因涉嫌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罪名而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此外,如果防卫挑拨导致了严重后果,如重伤、死亡等,行为人的刑罚可能会更加严厉。
实践案例分析
实践中,防卫挑拨的认定往往需要结合具体案情进行详细分析。例如,在一起案件中,如果被告声称自己是因为受到挑衅才进行反击,法院会仔细审查证据,包括双方之前的交往情况、事发时的具体情境等,来判断是否存在防卫挑拨的情况。如果证据表明被告确实存在故意挑衅的行为,则其所谓的正当防卫将无法成立。
总之,防卫挑拨是一种试图利用正当防卫制度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法律体系对此类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旨在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因此,在面对潜在冲突时,应当保持冷静,依法行事,避免采取任何可能被误解为防卫挑拨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