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是指在面对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这一概念在法律上有着明确的规定,尤其是在处理因正当防卫导致他人伤亡的情况时,法律会综合考虑防卫者的主观意图、行为的必要性和适当性等因素。
在我国刑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了正当防卫制度,其中提到:“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被认定为正当防卫,则其不应承担刑事责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不负刑事责任”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任何法律后果,而是指不会因为该行为而受到刑事处罚。
但是,正当防卫并非无限制的。根据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包括防卫行为应当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防卫行为应当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防卫行为应当是必要的和适度的。如果防卫行为超出了必要的限度,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害,那么防卫者可能会被认为防卫过当,进而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于“正当防卫致人死亡”的情况,关键在于是否满足上述正当防卫的条件。如果能够证明防卫行为是在合法防卫的范围内进行,并且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那么即便造成了对方死亡,防卫者也不应承担刑事责任。但是,这需要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包括但不限于现场监控录像、目击证人的证言等。同时,司法机关也会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如不法侵害的性质、防卫手段的合理性等,来判断防卫行为是否合理。
总之,正当防卫致人死亡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取决于防卫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法律赋予公民在特定情况下采取防卫措施的权利,但同时也设定了界限,以防止滥用防卫权。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准确界定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之间的界限,是司法实践中的一大挑战,需要通过具体案例的审理来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法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