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存续期间共同财产与个人财产的区分原则与实践案例分析》
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对于财产的归属问题常常成为离婚时争议的焦点。而共同财产与个人财产的划分原则与实践操作在法律上有着明确的规定。本文将从法律规定和实践案例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法律规定的划分原则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除外)以及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而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的规定,一方的婚前财产,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等,属于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二、实践中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王与小李结婚后,小李的父亲赠与小李一套房产,并明确表示该房产只归小李个人所有。离婚时,小李主张该房产为其个人财产,法院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的规定,认定该房产为小李的个人财产。
案例二:张先生与赵女士结婚后,张先生的父母赠与二人一套房产,未明确表示只归一方所有。离婚时,张先生主张该房产为其个人财产,但法院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的规定,认定该房产为夫妻共同财产。
案例三:刘先生与陈女士结婚后,刘先生在婚姻存续期间获得了一笔专利权转让费。离婚时,陈女士主张该笔费用为夫妻共同财产,法院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的规定,认定该笔费用为夫妻共同财产。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对于财产的归属问题,需要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来判断。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夫妻双方可能会有口头约定,但在法律上,只有在书面形式下,且符合法律规定的赠与或继承行为,才能作为划分个人财产与共同财产的依据。个人财产的界定也需要以事实为依据,如证明财产的来源、用途等。因此,在处理婚姻存续期间的财产问题时,需要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